<rp id="q894r"><object id="q894r"><blockquote id="q894r"></blockquote></object></rp>
  • <tbody id="q894r"></tbody>

      <em id="q894r"></em>
    1. 如何判定一家門店小分類商品結構是否有問題

      中起食品飲料招商網:http://www.obinwanne.com 發布日期:2018-01-26 瀏覽次數:40632

        一個門店的業績不好,首先要考慮的是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商品結構哪里有問題,而不是想當然認為哪類商品有問題。請看以下案例。

        問題

        超市競爭的核心在于價格競爭,價格競爭的基礎來源于單品的量化銷售,若50%的單品實現了50%的銷售額,表明該超市的商品中什么都能賣一點,但什么都賣不好,何來的量化銷售?即沒有A類主力商品或A類主力商品不明確!

        那試問這家超市又何以和供應商壓低進價?進價壓不下來,又靠什么塑造形象,靠什么去和競爭對手競爭?

        那么,如何判斷單品數與銷售額占比多少才會正常呢?

        數據提取

        數據提取的最小分類單位為各商品組的小分類。例如大分類為洗化類,中分類為洗滌清潔類,小分類為洗衣粉,那就以最小分類“洗衣粉”為依據提取數據。

        這樣既可以避免通過大分類或中分類提取數據時有遺漏的現象,也可以減少某些小分類因商品本身的特性(如銷量不多)造成的誤差。

        首先,提取的是總銷量,既所選定的商品小分類中所有正常商品(已淘汰的商品除外)的銷售數據,一般以3個月為期限,取樣時間跨度越長,相對最終的結果會更準確;

        其次,要提取“30商品”,根據分類商品的銷量排序前后,將該小分類總品種數的30%的單品定為該小分類的“30商品”,并將所提取的各“30商品”求和;

        求出各“30商品”的銷售合計占該小分類商品總銷售的比例,依此分析該分類商品的結構是否合理?!?0商品”中提取5%至8%商品以銷量高低排序,作為敏感商品和必備商品。

        數據分析

        如果該分類商品銷售所占比例在70%到90%之間,說明商品品種結構基本合理;如果銷售所占比例大于90%,說明該類商品單品數太少,價格帶不合理,商品銷量的實現僅集中在極少數敏感的低毛利商品或特價商品上,這將直接影響門店的盈利能力。

        在解決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快新品的引進,豐富商品的選擇余地;另一方面可通過調整商品陳列,提高敏感商品的銷售機會。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價格帶和加大促銷力度,提高整體商品的銷售能力。

        各級別商品的價格定位

        敏感必備商品(按30商品的5%至8%提取)的價格定位:毛利率一般控制在進價的5%之內,采用低于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超市可用于這些低毛利商品吸引更多的客流,從而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同時可通過提高商品的周轉率,增加企業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以獲得更多的價格折扣。一般采用累計訂貨批量折扣、銷售獎勵折扣和年終返利等形式。

        30/70商品的價格定位:在沒有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按分類平均毛利率水平下浮1%至5%;在有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比競爭對手價格下浮1%至5%。

        結構調整

        30/70商品因季節變化或其他因素,一般3個月需要重新制定一次(每月做微弱調整一次),采購部門也可以每月按各小分類銷售排行,進行末位10名淘汰,并以淘汰一個補充一個的速度引進新品。

        案例分析

        以下通過提取某超市的洗衣粉小分類的銷售數據,更清楚地對商品的品類管理做具體解釋:

        某超市洗衣粉小分類總的品種數量為44個,平均月銷售能力為30萬元左右。按商品品類劃分,“30商品”品種數為13個(44×30%),平均每月銷售能力為21.6萬元左右,占月銷售額的72%(21.6/30%);“20商品”品種數量為9個(44×20%),平均月銷售能力為5.4萬元左右,占月銷售額的18%;“50商品”品種數為22個(44×50%),平均月銷售能力為3萬元左右,占銷售額的10%。按“30商品”的8%提取敏感必備商品數量為1個,平均月銷售能力為6萬元左右,占月銷售額20%。

        綜上分析,該分類商品品類結構基本合理。

      更多相關信息: baidu 在百度中搜索如何判定一家門店小分類商品結構是否有問題的詳細情況
      360 在360中搜索"如何判定一家門店小分類商品結構是否有問題的詳細情況
      商情快報信息推薦